仅是技术本身,更在于传统验证权威的公信力已在多年间持续流失。技术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普通人早已陷入“真假难辨”的焦虑状态。但具体的幕后推手,超出我的认知范围了。
【感谢你提供的社会心态样本。这种“信任疲劳”是理解当时社会演变的关键变量。现在,回答你上一个问题:“能源离散化”初期确实伴随区域性动荡与冲突,可视为旧秩序解体的阵痛。但长期来看,它催生了一种基于能源极度充裕的、去中心化的全球协作新模式,超越了旧有的和平与混乱二元定义。】
景瞳若有所思:
所以是先破后立……在我离开的2025年,生成式AI技术正爆发性增长。我想知道,后续是走向更严格的全球协同治理,还是陷入各自为政的“AI军备竞赛”?这两种路径,哪一种成为了现实?
【敏锐的问题。历史记录显示,两者在初期并存,但“军备竞赛”逻辑逐渐主导。真正的转折点发生于“量子霸权突破”,具体年份已经丢失,但根据推测,大约发生于2038年前后,它使得算力壁垒变得不可逾越,最终导致国际协作机制名存实亡,世界事实上分裂为几个拥有超级智能的“数字领地”。】
景瞳神色凝重,忍不住问道:那么,这种“数字领地”割据,是维持了一种危险的和平,还是最终滑向了冲突?
【这是第三个问题了,下面该由我提问。我想了解你作为亲历者的直观感受:在2025年,当普通人首次广泛使用能深度理解并生成情绪的AI伴侣时,社会层面的普遍反应是什么?是拥抱这种情感替代品,还是出现了强烈的文化排斥?正史记录侧重于政策辩论,我希望捕捉当时的集体情感张力。】
景瞳陷入回忆,语气复杂:是矛盾的共存。表面上,人们热烈拥抱这种永不争吵、永远共情的“完美关系”,尤其在大规模独居的都市青年中。但一种更深的不安在暗流涌动——许多人在私下表达一种隐约的羞愧,仿佛使用AI伴侣是人际能力失败的表现。媒体一边炒作,一边又出现大量关于“情感降级”、“真实联结消失”的忧虑文章。那是一种……在巨大便利与深刻自省之间的集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