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但因为八中初中部直升高中部的比例很高,所以大家基本都在八中度过了六年。只有周崇不争气,没有和好友们一起升到八中高中部。而且这桌同学当年都在八中重点班,和姜令仪那边的普通班几乎没有交集——准确地说,是他们不屑于有交集。
\n即便现在坐得这么近,两桌之间依然泾渭分明。偶尔有人认出姜令仪那边的同学,也只是礼貌地点点头,眼神里带着一种天然的疏离,仿佛在说哦,是那个班的啊。
\n贺少钦这桌聊的话题和林知夏那桌截然不同。有人说起本科在藤校的求学经历,有人分享研究生阶段在欧洲交流的见闻,还有人讲起毕业后留在纽约华尔街的工作体验。
\n回国的同学也都扎根在一线城市,不是在投行做并购,就是在大厂负责核心业务,还有几个正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。他们随口提到的升职加薪的数字,可能比林知夏那桌同学一年的收入还要高。
\n谈话间隙,有人开玩笑说起假期去瑞士滑雪的趣事,有人抱怨说新买的大平层装修太麻烦,还有人在纠结要不要换一辆更新的电动汽车。这些话题对他们来说稀松平常,但如果传到隔壁桌,恐怕会让那些为了房贷车贷精打细算的同学们沉默许久。
\n贺少钦并不太想融入这种炫耀式的闲聊,他更愿意侧着身子,偷偷听林知夏温和而谨慎的交流。只有在被同学点名时,他才会简短地回应几句。
\n少钦怎么还是这么高冷啊,有同学打趣道,我们还以为你在金融圈待久了,会变得油嘴滑舌呢。
\n贺少钦只是淡淡地笑了笑。他心里清楚,这种看似亲密的同窗情谊,本质上不过是阶层认同的一种表达。大家聚在一起,更多的是在确认彼此还在同一个圈子里,还配得上坐在同一张桌子旁。
\n可是即使林知夏坐在了海归精英这桌,她似乎也没有办法真正融入进去。因为就连这桌同学,彼此的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。有几个家长在体制内有些权势,有几个家里经商做得不错,大家的父母要么是多年的朋友,要么有工作上的往来,早就是一个圈子里的人。
\n其实贺少钦那桌有几个人小学时就和林知夏是同班同学。只是升入初中后,他们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家庭资源,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八中的重点班,一路保送到高中部的尖子班。而林知夏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分流,去了四中,再考回八中时已经只能进普通班了。
\n从那时起,物理上的和心理上的距离都让他们渐行渐远。当林知夏在家里埋头恶补数学的暑假,他们参加的是模拟联合国、奥数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