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中掀起。
尤其是那些响应赵安“工商兴省”政策的商人们更是踊跃异常。
一位经营大型纺织工场的王姓东家,直接派人抬着整整三千两现银送到了府衙,朗声道:“若非赵大人厘清积弊,扫除奸蠹,我这工场早那些蛀虫和乱七八糟的陋规啃光了,这三千两是我等支持赵大人平乱的心意,盼大人早日凯旋!”
另有开矿炼铁的老板捐了八千两,慨然道:“皖北若乱,生铁原料来源必受影响,商路也会断绝,到时大家都没饭吃支持赵大人平乱,就是保住咱们的饭碗!”
这位铁老板说的最实在,可不是这道理么。
一时间,安庆城中大大小小的商号、工场主、店铺东家,乃至一些富裕的匠户纷纷踊跃捐款。外地前来安庆投资的商人们也出于各种目的解囊捐资。
府衙门口一时门庭若市,车马络绎不绝,捐银一百两、三百两、五百两者接连不断,甚至一些茶馆、酒肆也挂出了“本日收益半数捐资助饷”的牌子,引得百姓纷纷光顾,既解了渴、填了肚,又助了饷,人心大为振奋。
不过事后据说这些主动挂牌的茶馆酒楼,有不少是被知府衙门强制要求的。
真实情况是不是如此不重要,重要的是钱有了。
看着捐资登记簿上飞速增长的数字,以及库房里渐渐堆起来的银箱,宋知府既感欣慰,又深深震撼于赵大人在民间尤其工商界的巨大号召力,同时也是愈发坚定紧跟赵大人的心思。
如此年轻,如此会做官,如此得民心,且身上可能流着皇家血脉的地方大员,将来岂能不位居中枢!
最终统计,官绅捐资数目高达三万六千两,商界捐资数目则多达六万九千余两,两者相加竟有十万两有余,使得安庆府库压力骤减,乐的宋知府整日合不拢嘴。
盐道那边,崔道台可不搞什么自愿捐资助饷,直接把城内盐商全召集到衙门,开门见山告诉每位盐商必须交纳三千两纹银助饷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