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钟;与此同时,真实商户的日均互动量增长310。
更关键的是,这场全民共治行动意外催生了一个新生态“邻里信使”。一群退休职工、社区志愿者、大学生开始专门从事线下核验服务,有的按次收费,有的接受打赏,甚至出现了自发组织的培训课程和认证标准。
薛志远看到这份报告时,正在飞往成都的航班上。他靠在舷窗边,翻阅一封来自四川凉山的邮件。发件人是当地文旅局局长,附图是一张合影:十几个彝族老人围坐火塘边,手里举着平板电脑,屏幕上正是“云上火把节”的后台管理界面。
信中写道:“您给的不只是技术,是尊严。以前我们总觉得自己落后,现在才发现,我们的故事值得全世界看见。”
飞机降落时,天正下雨。薛志远走出航站楼,一名穿黄雨衣的年轻人冒雨跑过来,手里举着牌子,上面写着“薛先生您好,我是霍尔果斯数字驿站的马磊”。
他愣了一下:“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来?”
“微视政务协同系统推送的。”马磊憨厚地笑,“我们接到通知,说您要考察边贸数字化试点。局长让我全程陪同。”
车行一路向西,穿越戈壁与荒漠。傍晚抵达霍尔果斯口岸时,夕阳正把边境线染成金色。马磊带他走进一间由集装箱改造的数据中心,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台服务器,墙上挂着大幅地图,密密麻麻标注着跨境商户的信息点。
“目前接入了三百六十七家中小外贸企业,”马磊介绍,“以前他们发货靠口头约定,经常被压款、丢货。现在每笔订单都上链存证,物流状态实时同步,连哈萨克斯坦那边的客户都能扫码查验。”
薛志远摸了摸冰冷的机柜,忽然问:“你们这里信号不好吧?”
“确实差。”马磊苦笑,“但我们开发了个土办法每天固定时间派车到市区上传数据包,回来再分发更新。虽然慢点,但从没断过。”
那一刻,薛志远想起了“灯塔”工程的初衷。不是为了炫技,不是为了垄断,而是为了让哪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