闭合的情感环路;每一次有人愿意吃完,就等于在这世界上打了一个结把破碎的记忆、压抑的愧疚、迟来的告白,全都缠进一口饭里,咽下去,活下去。
她转身走进厨房,掀开昨夜那三盒焦黑饭团的锅盖。经过十二小时慢炖,原本刺鼻的气息已化作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,像是晒过太阳的旧棉被,裹着孩童呼吸的温度。
她取出样本,放入“味魂容器”。
机器启动瞬间,晶体蓝光暴涨,整栋建筑嗡鸣如琴弦齐拨。屏幕闪现进度条:解析中…匹配源:49→87→103例情感残迹叠加然后,画面浮现。
不再是单一场景,而是一场横跨三十年的“餐桌图景”:
九十年代末,火车站角落,一个穿灰衣的男人蹲在地上,给流浪儿喂夹生米饭。孩子咬不动,他便嚼碎了再喂。
2008年汶川地震第七天,帐篷区,同一双手,在余震中架锅熬粥,米粒未熟,却被哄抢一空。
2015年巴黎恐袭后一周,咖啡馆废墟里,有人默默摆上两副碗筷,一碗饭焦黑,另一碗空着。
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,阳台之间拉起绳索,吊着一个个饭盒传递。其中一个烧糊的蛋炒饭,收件人是已确诊离世的医生妻子。
直至今日,那些孩子,背着书包,抱着饭盒,出现在灾后第七天的每一个角落…
所有画面中的“厨师”,面容模糊,身形瘦削,穿着不同年代的衣服,却有着完全一致的动作:左手扶锅,轻敲三下,右筷先动。
李然的姿势。
可苏珊看得清楚这些都不是李然。
他们是无数个曾想救人却被忽视的人,是那些在灾难之后默默做饭、却被当成疯子赶走的陌生人,是社会新闻里一句“热心市民送餐遭拒”背后的全部血肉。
而“第八碗”,正是由这些被丢弃的善意凝聚而成的集体人格。它不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