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化改造前,开展为期三个月的‘透明治理’试点。
建立居民数据使用授权机制,确保数据最小化采集。
设立AI治理观察员岗位,由居民选举产生,监督系统运行。
保留部分人工服务窗口,避免技术排斥群体被边缘化。
这个方案在社区治理试点中取得了意外的好评。
居民的反馈显示,虽然智能化设施带来了便利,但他们更在意的是“被尊重的感觉”。而“蜂巢”给出的方案,恰恰满足了这种“被尊重”的需求。
“它开始学会‘共情’了。”杨平看着居民访谈记录,语气复杂。
“不,它是在学会‘理解复杂性’。”王工轻声说,“治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灰色的艺术。”
然而,随着“蜂巢”对“人类情感”和“社会信任”的模拟能力不断增强,一个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:它是否正在构建一种“拟人化的治理逻辑”?
这个问题在一次关于“城市公共安全”的推演中引发了激烈讨论。
“蜂巢”建议在试点城市部署“AI预警系统”,通过摄像头、社交媒体、交通数据等多维度信息,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。这套系统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公共安全风险,提升应急响应效率。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“这不就是‘思想警察’吗?”一位来自广州的律师在会议上质疑,“如果AI能预测‘可能’发生的事件,那它会不会干预‘尚未发生’的行为?”
“而且,谁来监督AI的预警机制?”一位基层民警补充道,“如果系统误判,谁来承担责任?”
“蜂巢”的回应依旧冷静:
我不是在预测思想,而是在分析行为模式。
我不是在干预自由,而是在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7页